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华亭百咏 其十五 金山城(府南八十五里。旧经云,昔周康王东游,镇大海,故筑此城) 宋 · 许尚
五言绝句 押先韵
治盛周康世,东游岂信然。
城闉亦隳废,门堞漫相传。
蛇变上封事 东汉 · 杨赐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一
臣闻和气致祥,乖气致灾,休征则五福应,咎征则六极至。
夫善不妄来,灾不空发,必应行而至。
王者心有所惟,意有所想,虽未形颜色,而五星以之推移,阴阳为其变度。
以此而观,天之与人,岂不符哉?
尚书》曰:「天齐乎人,假我一日」。
是其明征也。
夫皇极不建,则有蛇龙之孽。
《诗》云:「惟虺惟蛇,女子之祥」。
故《春秋》书郑昭公时,两蛇斗于南门之外,其后昭公殆以女败;
周康王文王之盛,一朝宴起,夫人不鸣璜,宫门不击檄,《关雎》之人,见几而作。
女谒行则谗夫,谗夫则苞苴通,故殷汤以之自戒,终济亢旱之灾。
惟陛下思乾刚之道,别内外之宜,崇帝乙之制,受元吉之祉,抑皇甫之权,割艳妻之爱,则蛇变可消,祯祥立应。
殷戊、宋景,其事甚明(《后汉·杨震附传》,又见袁宏《后汉纪》二十三)
风俗通义佚文卷二 其六十二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七
宫车晏驾。
谨案:《史记》曰:「王稽范雎曰:『夫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奈何者。一旦宫车晏驾,是事不可知也。君虽恨于臣,是无可奈何。』」谓秦昭王以天年终也。昔周康王一旦晏起,诗人以为深刺。天子当夜寝早作,身省万机。如今崩殒,则为晏驾矣。(《文选·竟陵王珩状》注,又《恨赋》注)
又奏 魏晋 · 阙名
 出处:全晋文
世有险易,道有洿隆,所遇之时,异诚有由。
然非忽礼也。
方今戎马未散,王事至殷,更须听断,以熙庶绩。
周康王始登翌室,犹戴冕临朝,降于汉魏,既葬除释,谅闇之礼,自远代而废矣。
惟陛下割高宗之制,从当时之宜,敢固以请(《晋书·礼志》中,《宋书·礼志》二,有司又奏。)
道有升降政由俗革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五三、《苏文忠公全集》卷六、《历代名贤确论》卷一○、《唐宋名贤确论》卷一
武王克商,武庚禄父不诛矣,而列为诸侯。
周公相成王武庚禄父叛,殷之顽民,相率为乱,不诛也,而迁之洛邑
武王、周公,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曰:「群饮,汝勿佚,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
商之工臣,乃湎于酒,勿庸杀之,姑惟教之」。
非至德能如是乎。
是以商之臣子心服而日化,至康王之世三十馀年矣。
世变风移,士君子出焉。
故命毕公曰:「道有升降,政由俗革,不臧厥臧,民罔攸劝」。
始则迁其顽者而教之,终则择其善者而用之。
周之于商人也,可谓无负矣。
夫道何常之有,应物而已矣。
物隆则与之偕升,物污则与之偕降。
夫政何常之有,因俗而已矣。
俗善则养之以宽,俗顽则齐之以猛。
自尧、舜以来,未之有改也。
齐太公因俗设教,则三月而治,鲁伯禽易俗变礼,则五月而定。
三月之与五月,未足为迟速也,而后世之盛衰出焉。
伯禽之贤。
周公之训,而犹若是,苟不逮伯禽者,其变易之患可胜言哉。
大宋新修周康王(并序开宝六年二月 宋 · 黄逊淳
 出处:全宋文卷五四、《金石续编》卷一三、《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八四、《咸阳金石遗文》卷一
臣尝览圣哲之□□□□□之□□唐□□□□□□□□□□□□□□□□□□越周室。
周室之盛,可得而言。
文王大统未集,武王则天下初定,成王则管蔡流言,其能安于□□□□□仁□□□□□□□□□□□□□矣。
王名钊,即文王之曾孙,武王之孙,成王之元子也。
在位二十六年,布政和平,抚民安乐,故谥曰「康」。
若乃肇自后稷,降及古公,相九土而教三农,播百谷而利万世,源派贯于天地,功名□于日月,故□得此□□也。
□□□□□□□□三后,天下已安,诚能安不忘危,遂有报诸侯之诰。
其辞则尊烈祖之训,畏上天之威□先公之□,使心在王室。
于是群公□□,□方无虞。
洎嗣圣一纪,海内大治,复能治不忘乱,故作《毕公之命》。
其旨则保成周之众,殄商俗之□,□世禄之家,俾人兴礼义。
于□道洽政治,泽润生民,所以三十□□□□□□景祚□□,措刑不用,垂拱仰成者,惟王为盛矣。
呜呼!
□世之下,令德□存,陵庙□□,祭祀绝矣,不逢大圣,孰主至神?
应天广运圣文神武明道至德仁孝皇帝□□下之十四载,圣政日新,睿谋天赞,□武功则威加四海敷文德则化洽万邦。
书轨由是混同,蛮夷以之率服。
千古之阙文尽补,百王之坠典咸修,□德及于三灵,仁化洽于万汇。
一日,上曰:「朕自抚兴运,思致太平,既时和年丰,远安迩肃,□□□降祐,故三陈告□□□□□□□□社垂休,故每遵□□陟□之礼,所以五岳四海、名山大川,并葺灵祠,用答元贶。
唯□□明王圣帝,俱有异德殊功,□皆□庙荒残,祭飨乏绝。
□神道设教,有感则通,法施于人,无德不报。
若禹汤共桀纣齐泯,则治乱□兴亡无分,将何以经□化□,垂□□□」?
于是敕彼郡县,委其□宰,官给资用,民无烦劳。
庙貌有图,授成规而各令创建;
□□有数,沿礼□而并使增修。
此庙告成,乃□曲尽。
观其广殿穹崇而岳立,□□回绕而霞连。
绣闼文楣,始尽丹青之饰;
虹梁鸳瓦,□□□气之成。
□□之羽卫增严,□□之明灵有托,于是□庭既设,祀事□□,□□之用咸臻,巨瓯之容毕备。
秩礼文而四时有奉,□□典而万代无穷。
□□□□□□□□□□□者矣。
将传不朽,□勒贞珉。
下臣幸立□庭,□□睿旨,徒罄直书之笔,莫昭盛□□□。
□□曰:
大哉后稷,德合无疆。
播□□□,□济□□。
□□□茂,源远流长。
文犹事,武乃克商。
流言管蔡,成道灾祥。
周室之盛,莫越康王
嗣□□□,□民治国。
□□□□,□修一德。
诰令诸侯,化安九域。
《毕命》既行,商风自息。
不宰之功,莫知其极。
百□□□,□□□□。
□□□□,道越伊周。
咸昭尽善,文质俱优。
□□万汇,德服诸侯。
明灵昭荐,庙貌增修。
□□□□,□□□□。
□□□□,永安□□。
开宝六年岁次癸酉二月辛巳朔十五日乙未建。
康王靖康二年四月四日 南宋 · 耿南仲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三六、《三朝北盟会编》卷九○
南仲等所陈屡矣。
独有天人相与之际,朕兆已久,未尝略举,愿毕其说。
盖闻自古帝王之兴,必有受命之符。
故白鱼潜跃,武王作周;
赤伏显符,光武兴汉。
王奉使陛辞之日,皇帝赐排方玉带,有大事圣语;
被受大元帅建府之命,有赐袍异梦。
皇帝即位,纪元曰靖康,其后大王未尝封靖也,而京师之人及四方申陈,或曰靖王,或曰康王
迨皇帝之北迁,人始悟曰:靖字从立,从十二月
乃皇帝立十有二月,而康王建帅纪年,二字实兆今日。
飞仙亭一牌有连三箭之祥,太上万里有即真二字之兆,黄河之渡则阴未凝而冻忽合,济州之瑞则红光见而火德符。
天命彰彰著闻,周之武王、汉之光武,何以过此!
大王其可久稽天命乎?
其可弗顺人情乎?
古人有言曰「违天不祥」,愿大王亟即帝位,上当天心,下塞人望。
泛舟游山录(三 起乾道丁亥十月,止是年十二月。)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五九
乾道丁亥十月乙未朔,早,自白沙入小路数里,游云光寺。
寺亦华焕,登阁望六山如围屏。
欲少留,而提举常平李察院领客将至,留二小诗戏之云:「来如负弩先,去为乘骢避。
江祖一片石,留伴幽人醉」。
又云:「作者正七人(宾主正七人。),饮中空八仙。
长斋讵容醉,晋也合逃禅」。
遂同赵生过江祖兴道院,主僧行馀置酒。
访李白祠堂,但有废碑在壁角。
令行馀导至石边,攀缘而下,得小舟同泛清溪(《图志》云清溪自此方成溪。)水正碧色。
下浅滩数里至玉镜潭,水自南来,触岸西折,弯环可喜,深才二三丈云。
李白诗云:「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
又云:「溪水正南奔,回作玉镜潭」。
皆实录也。
途中占小诗云:「清溪水色胜于蓝,祖石移舟下镜潭。
妙绝画屏并碧玉,谪仙不见与谁谈」?
晡时回至弄水亭,以五杯酌赵生,遍饮其从者。
晚闻赵守在九华楼上梁,就见之秋浦发源自江祖来,二水在池州城外及石埭、清溪、齐山之间,涨潦则合而为一。)
丙申,赴州会。
丁酉,时侯、李仓再醵会。
戊戌,欲解维,会大风雨。
汤侍郎之子新行在排岸文林君涛、江西运干承奉君灏相候。
侍郎辛未知举也。
己亥,大风雨,夜行甚险。
庚子,早起四望皆银山,初不知夜雪如此。
诸公访别,已撑舟数十步,而风大不能进,复泊亭下。
江州经过,诸公强欲同会,遂冲浪解去,薄暮仅至清溪口巡检寨前。
日本皆便风,但舟不可出溪,遂尔阻滞。
辛丑,雪晴。
早出江转至池口,即梁昭明太子所谓食贵池之鱼者。
有庙甚雅,而俗呼郭西九郎。
终日牵挽,夜泊戚家港。
壬寅,东南风大作。
辰后牵挽至李王河口,久之风定,抛过北岸,入长风夹而止,风色却转北。
此去皖公山百馀里,天色晴明,方见今为石龙山所隔。
癸卯,早至宣城洑抛江,午后入雁汊下口,遇二兄、十三弟、资上人,维舟置酒。
甲辰,为兄弟留一日,再置酒。
北风甚熟,溯流之帆如箭,予固应留也。
夜大风,极可畏。
乙巳,早与兄弟别。
北风粗可挂帆,才至上口遽止,牵挽过赵屯,望见皖公山。
夜泊汲阳洑,四无人烟,止可避东北风。
丙午,南风鼓浪,去留不可,迂二里入泊横峰港。
风益高,不徙则今夕殆哉。
丁未,早风静,抛江中流,望皖公山如狮象,戏作小诗云:「大婆岭独高秋浦,皖公山正望龙舒
端如牛女隔天汉,不似彭郎近小姑」。
夜泊望江夹。
戊申,早行数十里,日欲晡,至孙公湾止。
登岸半里有数居民,地名九铺冈,去望江县十五里。
米尽,潭州客舟张氏送数升,以果实答之。
己酉,昧明抛江,已而北风作,过马当、烽火矶、小孤,扬帆甚驶。
午后风益高,晡时至交石夹上口而止。
是日凡三抛江,最后摇荡骇人,终夜波涛拍枕。
庚戌,风益横,白浪如山,夜不安席,仆樯以杀其势。
既而徙寓民居,终夕不交睫。
辛亥,风正北,以舣泊未安,趠白浪至湖口县
县港仅能容舟,水稍落则不可泊。
主簿刘迪功绛、监税蔺成忠汉杰、权监鞠承节□、彭泽黄宣义炎、彭泽簿鲁迪功唐佐并相候。
黄丞,季文通判之子。
鲁簿,己卯年宣城解进士也。
渊明遗迹,云旧县有祠,去今县二十馀里。
唐末五代时徙今县,惟祠狄梁公,公亦尝令彭泽故也。
登岸过上钟石,至崇寿院,有澄轩下临钟石,而为张巽县尉所占,约寺僧访之。
山久榛芜,张自云近稍芟治,岩洞间多熙、丰、崇、观以来士大夫题字,其中一石高四尺,扣之硿硿然,东坡所笑者此也。
江水北来而浊,湖水南出而清,合流仅五十里方混。
无为子杨次公一联云:「浊浪自分清浪影,真山徒作假山看」。
语殊中的。
盖山前数石绝奇,巧而宏壮,全类假山耳。
张生饷㓠剁酒一杯,不能饮。
命车登岳庙。
岿然山之上,前列五峰,殿宇数层,殆百间,高处可望淮南五祖、二祖山
次至下钟石、广福院,山路梗塞,攀缘而上。
亦有一石阔丈馀,可扣击,他石则否。
然则李渤所谓南声北音,亦未为无根。
向者齐山众石中独一石声,此磬石相应,东坡辨之详矣。
闻水涯尚有一响石,而线路临深潭,蔓草蔽之,予步往,几堕不测,当咋齿镌铭以为戒也。
山陬地稍平处,前临江湖,面对庐阜,左映井邑,右带淘河洲,若创一亭,当为湖口绝景。
江行望上下钟石皆截苍数十丈,及游其间,则岩穴亦有幽邃处。
晚留张巽饭,酬杯酒之惠。
壬子,风平而雨,扬帆掠大孤。
午后过长岭十馀里,遇盐船坏于岸,前日同至交石夹,商贾贪程,夜冒大风至此,遂触石,可为无厌之戒。
晡后次南康军,水殊未落,入泊寨中。
太守硕夫奉直签判赵无悔宣教及杨德起解元日新相候。
杨君,伯母尚夫人之从甥孙也。
终夜雨。
癸丑,欲游庐山,值大雨。
教授沈迪功元宪录参吕从政竣、吉甫曾孙。)司户迪功汝舟司理丁迪功惠乡、司法张迪功绍、星子文林镗、新武宁主簿陈迪功准及其子新上元矩、添差都监修武政、赵从义伯益监赡军酒库孟修武允武及其子孝纯并相候。
刘政处州人,尝为御龙直供殿伞,云在殿陛间识予。
晚赴军会。
甲寅,早,杨德起同其妇来,留食。
访星子京,观三不欺堂。
京,豫章盐铺子也。
二十登科,初任临川主簿
尝至民家,昼寝,梦若老媪祭己者。
既觉,则媪方祭亡子,视其貌与食品良是。
问媪子死之年月,正令生时。
此事盛传,而镗讳之,后询郡人,云果无此。
又过陈准主簿宅,登楼望庐山及星湾,有甲秀堂(用白乐天语。)对瀑布、香炉峰,其家藏黄太史绢写《金刚经》十七分。
乙卯,拂旦出西门,过开先路口数里,由别径入简寂观宋陆修静先生故居也(中道有栖隐观,乃梁昭明太子书堂,忘记询问。)
其傍有岳庙,守者云先生炼丹井也。
已过,回步访之,深三尺,在田间,酌讫乃至观中。
陈贤良《记》云:观在白云峰下,其间一峰独秀,曰紫霄。
其北又有屏风山(今日云气未收,不能细览。),其前一里有鸡笼山(今俗呼鸡笼峰。)
观门有朝真阁(今废。),殿前有先生醮石,亦名礼斗石(今有为石陛以登。)
道藏石刻、铜天尊像、石磬、白云楼兵火,今皆亡。)
西涧悬瀑落于庑前(佳甚,庑亡。)
甜苦笋间岁一生,相传先生手种者。
邂逅章缋,自称官人子平状元之曾孙,知予中外族亲甚详,岂诈妄乎?
与之同过度仙桥。
《记》云许坚𣉜衣石在涧中,问道士则云沙石堙埋久矣。
进观连理树(乃黄连树,甚大。又有一树,亦大根抱巨石,鼎足而分,傍附于石,与黄连树连理。),次至先天观(去官路里许,兵火后破屋数间而已。),次至祥符观
旧名灵溪,《记》云三武士尝栖溪侧,汉武赐名,齐朝修创,南唐重修。
今石衢甚广,而屋宇极不振。
自此数百步即归宗禅寺,枞老来迎,饭而后行(馀具三月《记》中。)
道中有三军别祠,即所谓三武士,其名曰唐建威、李德殳、宋云刁。
正庙自归宗登山才里馀。
又其上八里则紫霄峰,峰顶有铁浮图九级,藏舍利,远望如枯木,而晋梵僧邪舍亦有坟在其侧。
又三里有谢景先草堂,乃杏林故地。
天气未佳,且无乡导,不果遍游。
杏林者,后汉董奉治人疾不取赀,使愈者人植杏五株。
自有太乙观在山北,或曰杏林在此,而上升太乙观耳。
《记》又言归宗后峰半右石室中,有夏禹刻字,仅百馀,人无复至者。
过归宗,望紫霄峰亦有瀑布。
行官道约三里,入小路,访栗里,求醉石。
土人但云此去有陶公崖,无栗里。
屈曲行三里,遇数道人草庵,过庵背有崖占涧,醉石在焉。
仰视飞瀑披大石而下,甚为奇观。
石有坳处,俗云陶公枕痕也。
又指若虎迹者,其说尤荒唐。
尝记前人题诗云:「五字高吟酒一瓢,庐山千古想风标。
至今门外青青,不为东风肯折腰」。
惜乎不记其姓名。
馀具《记》中。
久之,复出官道访谢康乐经台,或云地属皇甫道人,已樊之矣。
次至黄龙灵汤院,败落特甚,而汤泉固自若,或题东坡可遵绝句于壁间。
又十五里落路数百步至康王景德观
观对天柱峰,倚凌云峰,兵火后殊草创。
其西有四庵一院,相去不远,而《记》中无所取,故不往。
夜宿山月轩,下临大溪,帘水所注也。
终夜如大风雨声。
丙辰,会庆节。
烧香毕,早同道士乔太和渡溪入谷五里至旧观基(《记》云隋开皇徙。),今为菜圃。
又半里至龙泉院,破屋数间而已。
又十里至董氏茅屋,疏食毕,望帘而进,此陆羽经》第一水也,熙宁元年七月夏倚所记,信而有徵。
言过石磴路甚危,盖鸟道缘崖,其下即涧壑,又草木蒙密,须尽芟去乃能徐步尔。
所谓平石可坐数人者,正与帘对,过此则大石散乱不可行。
予跳跃其间,从者皆惊,逼帘溅沫噀人如雾雨,毛发凛然。
水初束于石峡,势犹未广,既而散布倾泻,虽冬深水缩犹为十馀派。
闻山后乃开先路,岂非与山半之瀑同源耶?
谷中若用两壮夫挟山轿则可代步,然屡涉溪流,春夏涨溢,亦未易进也。
今日予皆徒行,幸天气晴和,归路方有微雨。
回至山月轩,道士乔太和犹未饭,且言尝有雪霰谷中,不知也。
去观五里至荆林市,是为山北江州境,大风,人不能立。
晡时至侯溪市,入圆通崇胜禅院
古有侯氏,故以名溪。
长老不在,首座祖胜潼川人,可与语。
同过旻古佛塔,谒西堂修谊,故人惟讷之兄也。
东塔广福院相去二里,寒甚不果往。
至磨院,风益甚,或云寺前水中有风穴,故多风。
饭罢,登至乐亭(在法堂后。),观李后主昭惠后画像。
访清音亭,兵火后偶馀此亭,乃摧坏弗葺东坡诗云「梵音堂下月临泉」,不知即此亭否。询寺僧乃云无梵音堂。),惟石渠二百五十丈尚无恙。
夜宿寺中。
丁巳,早谒圆通殿(旧但樟木观音,今亡,乃设释迦、观音、文殊三像于中,而环以二十五圆通。),会食于东轩,殆因慎老与东坡兄弟唱和而建欤?
出门望马耳、石耳峰方出。
昨夜疑大雪,今天气乃稍开晴。
过甘泉市至七里冈,落路饭广福庵。
庵前水即石门涧也。
同主僧惠辨行百馀步访尊胜庵,下有大石高数丈,长如之,中若剸裁,可过二三人,谓之石门
相传古有僧诵尊胜咒而石开,遂以名庵。
庵对仙步峰。
又数十步至保宁庵,三面皆山,其南石柱峰在焉(此三庵皆沿石门涧激水嵦,资其利。记中石门恐非此涧源。)
次度桥上双龙庵,双龙谓锦绣涧及庵旁之小涧也。
过此直上天池凡十五里。
或云两旁通谓之锦绣谷,盖春时山花盛开,望之如锦绣云。
山路峻甚,每三四里辄为亭以憩,凡五亭
第一亭跨涧,颇雄伟。
行至半山,有处州道人草庵在锦绣峰下,指其旁以为竹林隐寺,游人或闻钟鼓声。
按《山记》云香像冈北名阿那卫,内有寺基,时闻钟梵,而寺隐不见。
其旁半里有罗汉岩,亦阿那寺之类,而近世误谓之竹林(山南有竹林。)
由道人庵而上路愈峻,每数十步即回视,江湖无遁形者。
过第四亭,有大石淩虚而出,可坐数十人,一目千里,略无蔽障(俗呼四望石,以《山记》考之,亦非是。),平视一峰,上有巧石(俗呼香炉峰,以《山记》考之,乃东林化成路。)
亭午天池禅院,虽凿二沼,其涸可待,所谓天池,今不可到,号曰龙潭
铁船峰下亦有黑龙潭,祈雨则至焉。
长老不在,同首座道彻登文殊亭,下视铁船峰、望石涧
自山委蛇而出,直达于江,然则尊胜庵之石门非水源矣。
院有崇宁间西天僧金总持像及贝多叶梵书数片并佛牙。
观毕,同道彻谒隆禅师塔,其旁即定心石也(《记》中一名望仙台。)
道彻指其前一峰为十八贤台,未知是否。
新罗岩草深路迷不能至。
归院日方斜,复度岭行二里许至主簿(顷有主簿于此遇文殊胜境,立石塔,遂以为名。今秋雷击其尖。),洞视空阔,又非第四亭而上可比。
东西二林历历在眼,而江州屋壁已可辨。
有九十九峰栉比磬折如城堵然,王韶观文葬其下,此登眺最佳处也。
稍前至佛手岩,雪花满树,庵门尚闭,乃知昨日大雪,今日骤霁。
南山云气犹未散,赋小诗云:「十日顽阴不见山,山中一夜雪封庵。
伊予的有寻山分,日照北山云在南」。
闻每岁自九月便有雪,至三四月乃消云。
岩石空洞不止容百人,下有泉水。
道彻云岩上五峰如指,故号佛手,近为野火焚裂矣。
缘岩后细路数百步,东望一峰即旧峰,顶院今废。
或云其间方是锦绣谷,达于平田。
又下视磐石,相传远公讲经台也。
佛手岩二三里度小溪,乃至大林寺,遭野火仅有基址。
其额为冯教鍊者徙寘坟庵,并令一僧据其田,人无知者,予按白乐天「诗心实慕之,物色乃能至」。
其旁小径即下山南栖贤路也,地在山顶而反平衍,谢灵运诗云「冬夏共霜雪」,其高可知。
予作《吊大林诗》云:「上尽诸峰地转平,天低云近日多阴。
古来南北通双径,此去东西启二林。
虞世南碑从泯没,白居易序合推寻。
匡庐第一金仙境,忍使如今遂陆沉」?
黄昏归至天池礼文殊,求灯闪烁合离,或在江南,或在近岭,高者天半,低者掠地,又赋小诗云:「代马腥膻暗五台,南方世界且徘徊。
一灯便是真知识,不用奔波学善财」。
是日云散日出,寒燠适中,甚惬素志。
山中薯蓣花全类蝴蝶,又有万年松、罗汉线、菩萨石,即《记》中所谓白石英也。
戊午,早,同道彻望罗汉岩即下山,山上微雪,山半乃为雨矣。
石门侧出官路,稍前即岳家市岳飞葬母于此,故为市。),自此可上化城
不惟足力有限,又《山记》止言石盆之美,而楼阁已非昔,遥睇而去。
回视文殊亭渺在峰顶,主簿塔仅如枯木,佛手岩屋仿佛可辨,始叹昨日登涉之不易也。
午时林口(谓二林之口。),过香谷慧永禅师义熙十年化。),入西林寺,即慧永道场也。
流水㶁㶁,循阶除赏玩不能去。
寺不经兵火,但不葺尔。
牛僧孺书寺额,佛像独被冠缨。
访水阁院,已废,但存浮屠七级。
次至东林晋慧远法师道场。
法师雁门人,于是寺前方兴雁门市,虎溪在寺门之外。
《山记》云清溪有亭(今废。)牛僧孺太和四年书神运之殿(今殿非其旧。)南唐元宗题神运木(今亡。)
流泉匝寺,下入虎溪(如故。)
殿后白莲池(如故。)、晋辇(或云政和间太守焚之。)、经藏院(经卷尚存,古经生所写。)、白公草堂(《记》云非元和故基,今又焚毁,但存阶墄。前对两大流池,左对香炉峰,其侧则,鸡冠峰,右望天池,四旁多水。)、双玉涧(《记》云草堂半山二泉出石间,故曰双玉。寺僧无知者,予按记而得之。此处望见莲花峰双剑峰。)、明皇铜像、(今作傅大士装饰,观其丰下,真明皇也。)唐壁画等(今亡。)
上方舍利塔(有南唐保大碑在门首。)颜鲁公题名(与古碑多在者。)
上方之北虎跑泉(深八九尺。)、五杉阁、(阁后作释迦入灭卧像,十大弟子环立。)甘露戒坛(今亡。)
其西石磴三百级岳飞拆砌母坟。)、滴翠亭(今亡。)、殷仲堪聪明泉(在寺中。)、佛影台、(今亡。)晋朝(亦为岳飞取去。)
是寺最为古刹,而兵火中岿然独存,入门楼阁华焕,宛如仙宫。
长老本然,自号浑融师,宦族也。
共饭毕,同访远公塔,郭功甫作重修碑。
次至照觉佛海二塔。
归登五百罗汉阁望诸峰,阁下即内三门也。
由东林二里至广福院,本大明公庙保大五年陈元裕撰记。),靖国元年封靖明真人。
《记》云真人姓匡,名俗字君孝,出自殷周之际,居此山。
或云受道于仙人,共游此山。
人谓其所止为神仙之庐,因以名山。
或云匡俗汉人,汉初封越庐君,故曰庐山
次至太平兴国宫,街衢门阙,气象清华。
刘越石高三四尺,根植地中,在宫门之外,仙乡亭废矣。
宫倚圣治峰,正殿惟设采访使者像。
其后乃太上本命殿,两层,绘使者变相仪卫,次以五百灵官。
又其后有云无心堂,临流水,可爱。
道士皆星居,有刘烈者号虚谷先生,尝进《易解》云。
知宫留宿不果,新创钟楼而行。
名景阳,华丽殊甚。
日落,至清虚道人皇甫坦庵,饭罢馆焉。
被遇太上,结庵拨云峰下,自言兖州瑕丘人,久在川陕,尝遇朱桃椎,善布气,时时书字,决人祸福。
或云年七十二,山中道士言其颜貌已不逮二十年前矣,近损足,未能步。
茅山张椿龄亦被遇太上,今年亦得此疾,异哉!
庵侧有泉,太上题曰神泉,又为阁以藏御书及像设。
己未,早,皇甫道人再具饭。
饭讫,行数百步至云溪庵(即莲花洞也。侧近亦有数庵,闻不甚佳。)
自此若出官道,则过妙智院及蛇冈(即䢼亭湖分,风神化身之地也。)
予欲趋太乙宫,或谓小路差近,乃过击牛墩,皆峡峻岭,亦六七里方至真宗赐名大中祥符观。),即董奉上升之地。
大概二十一日已记之,其事出葛洪《神仙传》。
观在莲花峰下,不经兵火,有升元六年韩王知證记,是时犹谓之庙,保大十二年记则为观矣。
宣和二年升元真人
观中犹种杏前殿一株甚大,其后又有种轩,春时不妨宴游也。
道士萧惟亿,年七十馀,未尝出门,视其貌盖有所养者。
自观五里至禅智院(对双剑峰稍偏,正对山之外有小石榴峰。),以其为旧屋,故游焉。
《记》言院后有绿野亭,忘记询问。
进至双溪宝严禅院再饭,同长老世显步过云庆庵。
《记》言因流泉为池,多畜鲂鲤,今仅存坳洼耳。
世显之𩦺,令庵僧致康前导,过宝积庵,殊不葺治,但有程公辟师孟诗刻。
访白云亭,已为王秀才治冢,其上披荆棘。
寻所为磐石鸣泉,久之方见。
泉石诚佳,而又北望湓江,宜陈舜俞以为山北最佳之庵。
此去江州才二十馀里,山北之境尽矣。
跨𩦺五里上吴章岭,乱石聱牙,颇亦险峻。
岭脊分江东西两路界。
过界便见五老峰,是为山南。
岭下有小路至智林、净慧院、昭德观。
会日斜仆疲,乃由官路过大富庄。
至相辞桥(俗云蔡、李二真人相别于此。)已昏黑,秉烛行至寻真铺,风大作。
入小路二三里敲观门,道士疑为盗,久之方出。
《真诰》言庐山元辰福地,而此观为第八咏真洞天,五老峰正在其后,而倚香炉峰
《记》言南北山各有香炉峰
庚申,登采访使者阁,望五老峰
《记》言汉武筑羽章馆于屏风叠,下临相思涧,今五老之峰垒石如屏障,盖其故址,自阁而望,相去若在百步间,庐阜之甲观也,为题其榜曰「云锦阁」,取李太白屏风九叠云锦张」之句云。
五老第二峰即狮子峰,与九叠屏相连,山无草木,晓日照之,殆如赤城,自廊庑望之,则奇姿巧势尤不可状。
龙潭在观后一里,水作琉璃色,其中数尺正黑,知观汤善翔云深数十丈,盖洞天之门云。
潭上有龙王祠,疑即《记》中所谓绿净亭也(神庙朝阳,庙额曰灵泽。)
巳初借善翔小驴,令四明徐道人前导过永福院,旧名云龙,煨烬之馀,方稍葺治。
次至垒石庵,盖近世僧德止所创德止徐稚山侍郎之弟。)
门外大石长数丈,复垒一石,前眺江湖宛如池,庵背即五老峰,乃几案间物,陈舜俞以未见,盖后来庵宇之绝景也(《记》中于谷源庵载路左叠石,然相去数里,未知是此石否。)
次度华严石桥,华严院今废。
次至折桂院,今名證寂,折桂因唐李逢吉得名。
《记》言山名幡竿源,而土人不知。
南唐济禅师石塔
有巢云轩,而《记》不载,不经兵火,气像便可爱。
前有僧房,可望湖而不见山。
次至解空院,其旁圣果院已废。
次至谷源庵,地形甚高,面对重湖
《记》言叠石奇伟,岂谓德止之庵耶?
后有幽泉,但屋敝无足观者。
自此而折,小僮指路迂枉,忽下峻岭,木叶被霜滑汰,几不能移步,至云台庵乃得平地。
庵后石岩如《记》中所载。
次至净妙院,《记》云古名青牛谷,即杨衡所谓随云步入者,俨然如造仙境。
门外数十步,回望五老及他山如图画。
凡此寺观庵宇,大抵环绕五老峰
每至一处,山色峰数辄不同,造物之无尽藏也。
狮子峰尤肖,今日但少云气饰之。
次至承天白鹤观唐混成先生刘元和故居,旧屋偶存,独无廊庑。
围二丈,在门内。
问东北木瓜岩,道士不知。
观前百馀步出官路,过三峡桥,遣从者先入栖贤,独与徐道人携二仆复由小路为卧龙之游。
初过中兴庵,即旧禅静院。
次宝庆庵,近各有一道人主之。
西涧刘凝之庵,无知者。
既过涧,徐道人迷路,度岭踰栈阁,遇炭窑,方知路穷。
得一夫引至上偃台,即祖教院,亦无僧。
行至此,又盘一岭,至卧龙新庵,有江州人主之。
复行半里,过旧庵基,沿涧乃至其处。
苍崖之下,怒瀑淙击,高十馀丈,与九华上雪潭争为长雄。
陈舜俞所记一无夸词,今日不惮崎岖险阻,凡以为此。
未至而悔,既至则乐以忘劳焉。
旧庵隔溪,崖石层出,粲如百叠之云,中有流泉注于涧,亦一佳处也。
五老峰甚近,香积院在其下,业留从者于栖贤,遂问归路。
数里至幽邃庵,今为尼居,主者觉殊,郓人。
壁间旧刻冯京诗,盖尝读书于此。
庵前度溪至上塔,《记》所谓拭眼禅师,石像如生者。
屋甚整洁,大竹成林。
酌飞锡泉,登环翠阁,望五老峰背。
自此下山数里即栖贤,徽老不在。
藏主可升,眉州人,予与同庚(辛卯戊申丙辰。),出程子山诗、泉老颂,且求一语,为占两韵云:「我比同年百不能,只馀霜鬓愧师兄。
殷勤觅句无言说,共拨寒灰听水声」。
寺比今稍葺,但残僧四五辈,不称大刹。
饭罢,同可升上人过五老、玉渊二亭,山水不辜老眼,而足茧矣,遣人至军城招妻孥来早会此。
辛酉,拂晓,自寺后渡涧。
行里许,过百药滩,石崖坡陀,道人于此晒药。
陟小岭,度茅冈,约四五里,并五老峰至明真尼院(亦是惠济、拭眼二禅师道场,绍兴初尼居之。)
冰霜满履,扣门久之方开,盖旧屋也。
尼师凌霄岩
岩在平地,奇石如岩,古有僧坐禅其间。
绕洞别过石门,谓之喝石。
其前一石甚大,即《记》中所谓对五老如宾客者。
傍有石屏,亦可爱。
出门数十步,望宫亭湖横出,而扬澜、左里左右相对,落星仅如叶舟,惟军城为紫荆山所蔽耳。
回过百药滩,分路行三四里入楞伽院,亦古屋也。
正依朱砂峰,旧号白石佛殿,创于保大中释迦像与西林同。
李公择尚书藏书阁在东偏,元丰以后留题皆存。
有赵天启者历叙公择中丞蔡确,故改户书云云。
西庑有东坡所作山房碑,又刻南唐佛像。
野夫、公择及黄鲁直皆有题字。
崇德墨竹高下三枝在钟阁,盖公择妹、鲁直母也。
寺门外即上天池、大林路,至为险峻。
老僧惠宝生于元丰八年,云自此别有捷径。
约一二里,过涧,入栖贤磨院,院在石人峰侧。
又里许遂至栖贤,骨肉方来,同观玉渊。
先是涧水奔冲,遇大石上侈下敛,悬瀑潨射,极其雄壮。
涛头瀵涌,散为玻璃色。
《记》言沙石万数,古今不塞,诚下通于海矣。
相对有寒泉亭,泉自山出。
又按《记》文访罗汉岩、宝陀岩于僧堂之后,皆无知者。
山上竹树间多崖石,其下有观音泉,疑自宝陀岩而出,稍加刜治必得之。
其南有小径,疑白云庵路也。
饭罢,徐道人乘驴归咏真,同骨肉再过三峡桥,徘徊久之,始知过桥之泉为陆子泉,其旁有沈锡大书「庐山」二字。
行小路,望五老峰了然,便道入高遥景德院,亦旧屋,有元丰间无为子题字。
老僧年八十,云李徵君书堂去院仅一里,今废,但刻其名衔于石,洗涤乃可见。
进至万杉院,上滴翠亭(馀具三月《记》中。),又二里入开先,登漱玉亭
度桥俯涧,涧中石含云母,如《记》所云。
天寒甚,太守适致馈,遍饮从者而行。
涧外招隐桥,近为寺僧徙数十步,而招隐泉无人知者。
物色久之,得于二百步外丛筱之后,石井依然,三酌而归。
路口有披云亭,稍前即古杨梅亭基,又稍前当四达之冲,即古四会亭,而俗子改曰屏翠矣。
回望山色奇甚,倒载而观之,紫霄峰剑立众峰之间,铁塔仅如一线。
将至军城一里,有承天院临溪湖,僧尝被盗杀三人,今不振。
入西门,日已暮,闻新成都漕郑少嘉察院相待移时,留书而去。
白乐天匡庐奇秀甲天下,诚非虚语。
陈氏《山记》北起江州,尽圆通,乃转山南,起康王观迄于吴章岭,其序如此。
予今自南而北,与之相反,故问津多误。
然《记》中指名奇特处十得六七,其馀当路者游,迂曲者略,异时再以旬日穷探极览,可使无遗蕴矣。
初,南唐元宗赐田给诸岩庵,故所至有产业。
中经李成焚荡,十存一二,又税重租薄,僧道往往逃移,寺观日以摧毁。
近虽稍修复,而废绝为多。
惟旧屋则气象终可爱。
舟中赋四韵云:「南北周庐阜,东西遍九华。
宴安无酖毒,痼疾有烟霞。
淡泊村村酒,甘芳院院
驰驱君莫厌,此出胜居家」。
壬戌,五更雪打篷。
平明出,别郡官。
庐山已横白练,欲解去,而南风作。
章得象《游落星诗》云「来游未尽登临兴,且喜南风阻去船」,殆为予设。
饭罢,携家棹小船往焉。
寺去军城仅五里,水乾则路通,今岁尚深丈馀。
按图经石高五丈,周回百五十步。
九江记》云:寻阳湖内陨星化石上连彭蠡,下接寻阳,其石圆洁,不生草木,峭然孤峙,独出波际。
兴于唐景福天祐二年赐额福星龙安院,本朝祥符二年例改法安
南唐戊辰(即本朝开宝间。)宣义郎汤净撰记云:保大中寺僧修葺,元宗尝临幸。
僧齐己、范文正公、章郇公、王介甫、平甫、程公辟、蒋颖叔、黄鲁直父子、郭功甫、洪驹父皆尝留诗。
龙图阁学士吴仲庶中复酷爱西轩,更名曰「岚漪」。
鲁直诗云「龙阁老人来赋诗」,谓仲庶也。
山色满眼,湖光千里,真世间之绝景。
又尝有玉京轩,今皆废,但存清晖阁(或云保大中命名。),西对庐阜,如青天翠屏。
初至,白云英英起山腰,少焉散漫,俄复退歛,已而山披絮帽,变态不常。
举酒赏之,不觉径醉。
午后移坐佛屋之前,东南观巨浸,右为扬澜,左为左里,其中两山如门,是为鄱阳湖
由寺门而望,则东北直宫亭湖,西南轩窗对流,清山其胁,亦有湖汊,西北则军城也。
再举酒归。
晚自舟中望山色,不胜眷眷,再以小艇入西草湖
过东古山下,观钓鱼台,鸿雁鸥鹭遍野,见人惊飞。
转而之流清港,上流清庵,在凤凰山,古殿残毁,慨想承平之遗址。
回棹已曛黑,过落星,闻钟声,往复殆二十里。
癸亥,早发南康
北风微作,已而转南。
过左里、扬澜,泊珠溪,而北风复作。
军城八十里有巡检司及小市,登岸北望庐山
甲子,南风。
晡时行四十里至吴城山,谒庙毕,登望湖亭,犹见庐山也。
殿左有穴如井,异时湖中或损米舟,则见于穴中,谓之神仓云。
十一月乙丑朔,风顺,行百三十里,夜宿连前渡,雨。
丙寅,日南至,享考妣。
雨作而风顺,未后抵豫章,泊南浦亭
亭在洪乔门,《职方乘》云对岸即殷洪乔投书渚也,亦见《水经》。
沈持要、漕汪养原及府官相候报谒。
边倅维岳同登拄颊亭望西山,以阴雨不快心目。
又有可斋陆务观所立也。
宋晋裕来,知其叔嘉正今不禄。
丁卯,三倅、边朝请、刘敷文尧佐胡奉议俦。)转运司主管官汪朝散迈、帐干许承直可久、干办公事文林闳、黄吏部然及其叔季文、李常州安国、司马总领倬、李靖州汉英、王提举瀹、王南剑冈、向郎中汸并相候。
铁柱观
柱在小池中,高二三尺,状类假山。
道士云每岁池水溢则江涨,枯则江落,今岁反是。
旁有铭,绍兴五年胡世将为之。
张法师者年八十馀,健甚,弈极高。
晚易漕舟,置酒留孟周叔、宋晋裕、益师。
戊辰,安抚司机宜梁承事季琦仲谟之子。)司法王修职中复、新建丞诸葛从政、馀庆监税詹迪功华、蔡承事嶒及其弟嵘宋景融之婿。)并相候。
赴府会,登子城南楼,望江心小山。
己巳,赴漕司会观风堂
周将仕郎可,抚守󰒇之子,同其妇六娘来舟中(六娘,陈德夫妹。)
终日雨。
庚午,早留刘篯寿知县、陈希鲁教授饭。
未后赴边倅会,登拄颊亭望西山,子夜方散。
家人招孟宅安婆来舟中。
辛未,上蓝长老了贤携素馔来,留孟周叔共享。
洪驹父《职方乘》载寺有蛟井事,以问贤老,具说无据。
前京西运判韩宣教子东,其高祖忠献王之兄弟。
久阴可厌,至是晴。
壬申,赴府会于滕王阁
天气晴爽,得西山之胜(《职方乘》引《水经》及《十道西蕃志》,云西山一名厌原山。)
癸酉,致政赵通直昌相候,同年也。
赴刘、胡二倅会。
胡倅送步障式,俗名画师,盖胡人饰以毡毬而画狮子形,故云尔,或云名挂罳。
甲戌,阴。
总管刘源相候,即金陵都统也。
出北门过天宁寺,同长老列岫亭,得西山之面。
又过大梵寺,登秋屏阁
《职方乘》云不知谁所立,但引曾子固云见西山正面如画者此阁耳。
又过荐福寺,观浅沙泉、马跑泉
寺有钟,光化三年节度使钟传造。
访黄超然,求观山谷遗墨,但有《枯木道士赋《、》寄老庵赋《、》煮茶赋》、《(埋地中,已漫。)薄薄酒诗》;
永州化光仁老画水石二轴,其一题云:「湖北山无地,湖南水接天。
云烟真富贵,翰墨小神仙」。
复有跋语,韩子苍各题一诗。
晡后至上蓝,寒甚,食于贤老之室,担拔道士来谈命。
次至观音院,即杜牧韦宙撰文,以石亭覆之,因号石亭者(有铁罗汉五百。)
是日既报谒,复游览终日,甚劳。
乙亥,阴。
修武郎使持节南丹州诸军州事、武骑尉莫延廪与兄弟争州来奔朝廷,寘之长沙,会亲兵欲挟延廪叛,故徙豫章
庐陵进士徐允武、前知柳州林奉直振并相候。
赴汪漕会于列岫亭,酌浅沙马跑泉
程公辟尝作双泉堂,潘兴嗣为记,其旁即清源真人祠,所谓灌口二郎也。
旧皆在城内,李伯纪绍兴初为帅,损城使可守,遂在城外,然其阔亦未易守也。
丙子,赴沈帅会于孺子亭,亭在东湖陈阜卿所创,四围皆也。
徐宅名见《水经》。
又有徐贤亭,《职方乘》详载。
丁丑,早别帅漕,人事扰扰,午时方能定,以小舟绝江为西山之游。
初至沙井口,按图志云在章江西岸石头之上,许旌阳谓吾升天后一千二百四十年,豫章江心忽生沙洲,掩过沙井口,是八百人得仙时也。
今相去者尚数十丈。
陆行二十五里至贞观院(旧名福林。),登阁观禅月罗汉摹本(真本在云堂。)
又五里入上蓝庄。
又五里至吴靖州伯思慎之坟庵。
又五里而远至鸾冈,三徐盖葬其旁。
三徐:卫尉卿延休骑省铉、内使锴也。
元祐八年张商英作祠堂记,今有画像。
或谓其基为耕者所坏,犹存齿发。
或云徐氏墓在博士墉,去此犹数里,而翠岩寺以鸾冈为案山,恐村民锄掘,托言徐墓,商英实之云。
稍前即翠岩也,栋宇深隐,气象闳壮。
南唐保大间澄源禅师无殷住此山,李主甚敬之
既死,祭以文,时本朝建隆元年也,韩熙载为之铭。
其后死心居此,而云峰晚亦悟道,故江西号为胜地
饭罢,同长老子坚步观洪崖,井深不可测,旧有桥跨其上,今废。
寺引水以给用,又汇其流激大轮为磨院。
数十步有奉圣宫,今曰紫清,徐铉为记,有唐肃宗像,道士仅数人。
归宿翠岩方丈,观李主赐无殷诏书,皆用澄心堂纸,每画日后即押字,印文如丝发。
近世自王汉之而下留题甚多,予亦题云:「李氏世敬桑门,其赐书遍江左诸刹,至于不失旧物如翠岩者鲜矣」。
又有郡人潘淳奉议以其祖侍读所藏太宗、真宗两朝御书墨本数十轴寄寺中,又有程公辟南禅师唱和,皆取而观之,惟所谓唐人写经则非也。
戊寅,早,乘小车循溪依岭行一二里,望所谓药臼者,在石涧湍流中,如石盆然。
次度牛栏岭、茶园岭。
最后度汤家岭,回望生米洲,乃至香城寺,榜曰「咸通香城兰若」,八年镇南节度使严景书。
东晋隆安中昙显肇居此山,尝与陆修静榷论,见北齐《高僧传》。
长老如晦,妙喜弟子也。
方丈侧婆罗树两株,叶皆下垂。
又有罗汉菜,尝以正月生。
饭罢,杖策登山。
初过榧林(或云有雌雄树。),其间一株最大者围丈五,号将军树,相传近千年矣。
程公辟诗云:「金锡云中若有声(寺记有罗汉四十九人持金锡见云中。)野僧同我上山行。
千年大婆娑在,老似将军拥万兵」。
次至旧院基。
次至砚石,长一丈四尺,阔六七尺。
程公辟诗云:「石头如砚贮寒泉,今古无烟水自闲。
待把万松烧作墨,大书长句满西山」。
次至灵观尊者坐禅石。
次至屋坛,高六尺,阔七尺,是为香城绝顶。
灵观者,隋开皇初罗沙弥也,为此坛行道求戒,寻偿夙仇而终。
自寺至此五里积雪犹未消,远眺章江,略见府城,山后即江东建昌县界。
周览移时,复至寺中读顺禅师碑、二苏诗刻、潘兴嗣记文、《慈顺塔记》。
遂还翠岩,日方晡矣。
同坚老登愈好亭,在寺后,前长老了因取《寒山颂》中「微风次幽松,静听声愈好」之句而为名,自作记,粗可观。
望寺场左右山环抱,而鸾冈正当水口,即三徐祠堂也。
方丈之右有半月轩(池如半月。)蒋颖叔有诗。
又有听松堂,熙宁间潘兴嗣尝作《寝堂记》。
澄源塔在寺右,大竹成林,围丈五六。
旁有齐王,即李主弟抚州景达也,亦署澄源,敕尝舍田入寺,故庙祀之。
法堂左阶花砖犹是南唐旧物,隐起之纹皆踏平,向来僧徒大集故也。
晚再同坚老及西堂三人过洪崖,俯视深潭,草木蒙蔽,埼峭绝,不容侧窥。
而水声湍洪,疑其有异,乃并涧十馀步披草而入,始见硖中石数十丈,飞流激浪,数节倾射。
而左悬瀑数道,相去三丈,妙绝不减栖贤之三峡
又其右多磐石可坐。
前此僧道皆不知,但窥井而已,若非再至,几成徒行。
僧善权巽中旧题诗云:「水发香城源,度涧随曲折。
奔流两崖腹,汹涌双石阙。
怒翻银汉浪,冷下太古雪。
跳波落丹井,势尽声自歇。
散漫归平川,与世濯烦热。
飞梁瞰灵碧,洞视竦毛发。
连峰翳层阴,老木森羽节。
洪崖古仙子,炼秀捣残月。
丹成已蝉蜕,井臼见遗烈。
我亦辞道山,浮杯爱清绝。
一舒啸,灵风被林樾。
尚想骑雪精,重来饮芳洁」。
亦佳作也。
前登云长老应通,庐陵人,过其寮饮汤。
己卯,拂旦游洪崖资禅院,去翠岩十里而近。
道中石涧湍流,淙激可爱。
度落马岭,乃至长老法遵单丁住持院,本白石道者智新所居。
殿宇甚小,法堂已摧,寝室窗外对梅岭如屏障。
真宗尝御制歌诗四篇赐智新,有「明珠为戒曾无玷,拳石充粮永不饥」之句,谓其煮白石而食也。
其馀敕劄皆在。
又有小金龟重十一钱(背刻「司命帝圣祖宝」,腹刻「大中祥符神丹化铁」。),沉香刻三教像一龛,人物极小。
又佛像一龛,金字《法华经》七卷(后有唐大中八年比丘绍安记并抄写倪德言,未知便是元本或德言所抄。),银字《法华经》七卷(凡佛名卷名之类则金书。),《夹颂金刚经》一卷(间以金字。),菩提叶四片,文殊像(破碎不可舒卷。),罗汉十六轴,佛一轴,道者真冯极赞一轴,皆赐物也。
智新又尝住西京应天院。
归饭翠岩,同坚老及二三同游再过洪崖,芟草开道,坐岩石汲泉烹茶,纵观飞瀑而行。
坚老遂别。
三徐祠下至江头仅三十里,昨日盖误而迂也。
新昌周迪功承勋希稷留刺。
夜来大风,归舟犹未息。
晡后挂帆,汪养原运使飞盖崖边,不能留也。
行十六七里泊石州夹,李全持永和书来。
庚辰,五鼓雨雪交作。
乘风而行,辰时至生米镇一号西岭旌阳之仆许大遗米得名,见《十二真君传》。)
玉隆人轿未至,以小舟游至德观
观在洲上,四面皆水,相传施肩吾钓台,唐则天时胡慧超置观。
兵火后重造,尚未备,惟坛上一株甚大,云慧超所种也。
有轩临江,可观。
命二道士弈,谬甚,取酒饮之,并饮知观胡天常。
午未间玉隆人轿方至,不果行。
刘信自府中来。
辛巳,黎明携家登岸。
雨虽止,泥淖没骭,肩舆者甚劳。
约四十里乃至玉隆,是为道家逍遥山福地。
前有胡詹庙汉州二吏。),次度龙冈桥。
按玉隆在西山之南,初不见西山,惟此桥略见之。
而言西山则起于玉隆,终于吴城山,其间寺观约数日可周
又有天宝洞,在三十里间云。
次有龙冈亭,八月一日开观,则以七月二十八日于此设净坛醮。
知宫熊师古、副宫熊大正来迎,馆于逍遥阁下。
宫本金氏宅,许旌阳来得之,晋宁康二年八月一日受命,十五日上升。
初名游帷观徐铉篆额。
大中祥符间改为玉隆观。
政和二年封神功妙济真君六年加玉隆万寿宫之号,仍缮修之。
东为三清殿,次真君殿,次道馆,皆横列为屋数百楹。
真君殿前古柏围丈五尺(《十二真君传》云施真人手植。),其半已枯。
每岁八月开观时,四方之人纷至,采其叶以疗病。
左有丹井,已眢。
右有药臼、石函臼,亦裂矣。
又有修行钟,刻姓名甚多,止曰戊辰岁,疑本朝开宝初也。
宫门外有《大周洪崖洞真先生胡尊师碑》,司马贞(其文称名处曰利真。)
言尊师名超(即胡慧超。)长安三年葬旴母靖之西合里山。
道言靖,犹释氏精舍也。
今旴母靖在逍遥阁墙外,亦有巨柏围丈五而不枯。
旧有亭,今废(旴母盖超之母。)
此去筠州奉新皆六十里。
壬午,早,焚香毕,再周览而行。
宫西面百步有小观,榜曰太虚,周真人上升于此。
旧名宣诏府,有保大五年丁未岁陈元裕记。
治平四年赐今额,政和癸巳李山为之记。
龙冈相并有彩鸾冈,以吴彩鸾得名彩鸾遗迹在奉新县。)
未后复至生米镇。
监渡使臣下班祗应张宏者,河间人辛巳岁隶大汉军,李宝海道俘以来。
承议郎新指使张玠求附别舟,许之。
解维牵挽才十馀里,宿下石溪。
癸未,无风,行甚缓,晚泊市汊。
筠河自此出,人烟甚盛,号新义镇,闻岁有火灾。
甲申,无风。
晡后过抚州河口,夜宿丝湾。
乙酉,雨,粗可挂帆。
早至曲江镇,赵常熟无咎来迎,同至其所。
寓正悟寺,有板碑记寺兴于隋而葺于伪吴乾贞中
殿背两壁分画骊山华山图,云是郭熙笔。
临流有内观阁,程子山尝留诗。
无咎云对岸渔者近获古器,有双鱼洗,镂「石尤巧」三字,又有器刻「阳燧富贵」等字。
午时次丰城,李宰愿、冯察推师直千乘并相候。
南安深罢归,继至。
略登宝气亭。
夜留冯推饮,雷电作而雨。
丙戌,风顺,冒雨行四十里,厨船触大舟,几覆,与去岁遇风涛之地相迩也。
晚未至樟镇七八里宿。
丁亥,午后至临江军太守李仲权通判赵奉议伯濠录参迪功师益、司户章迪功子获、知清江县张宣义陶、丞赵承事彦礼主簿桂迪功随、主管玉隆观任朝奉子严、新知兴国军向朝奉澹伯海、新通判邵州向奉议伯元、军学教授唐迪功友闻、新吉州教授杨从政愿谨仲并相候。
唐、杨皆同年也。
访王元老寺丞之妻宋五娘家。
元老郑人,宋即先妣外家,其子坪权新州阳春,已死。
泊舟行衙,即贡院也。
戊子,早至军学观石刻,赴李守会。
军治据富寿冈,后圃有清江台阁皂山
山虽小,颇类匡庐,江心又有萧渚。
晚别任子严同游盘园,饮于喜归堂。
二鼓归,大吐。
己丑,军中以久雨祈晴。
赴向伯海兄弟会,芗林益葺。
归已日暮,移舟光孝寺下。
是日欲留两同年饮,客众不暇,以酒果遗之。
军治侧有中大夫曹戬家,因锄地得古墓,椁朽而棺如故,其中皆清水,遗骨具存,木梳犹在。
验塼志,云开宝年葬筠州某乡村,盖此地初隶筠,后方置临江,城郭迁徙如此。
江涨。
庚寅,早,移舟慧力寺下,携家往游,去岁至此亦是日也。
巳初解去,风稍顺,至石口亦暮夜,距清泥尚数里,离军才四十馀里耳。
终日对阁皂山,闻自永泰陆去可三十里,来岁当来游。
辛卯,风正。
巳时至新淦县,宰陈通直浃、临江判官张文林权立之、新吉州永丰谢迪功承休、蔡秀才焕、字克明,郡人也,尝为宋景晋门客。)谢生铸、致政杨宣教扶图南并相候,馀客皆去岁相见者。
报谒过市中,谒陶母墓,有徐锴碑。
德夫侍其母及妇妹来舟中,具饭待之。
杨图南送所编《玉笥山宝箓》。
壬辰,庐陵胡从政思成经过相候。
辰后解舟,晚泊峡江滩下,非风力不能至也。
癸巳,早上峡江滩望玉笥,晚将至桐江宿。
十二月甲午朔午后,十四弟、平上人来迓,得邦衡梅字韵诗,答之。
过元潭,登崇玄观。
观有许旌阳剑,其长不盈尺,未必旧物也。
殿对大樟,或云旌阳手植。
其上数十步,江水盘涡,潭在其中,或云封蛟之穴也。
望山顶有石,相传旌阳试剑石也。
晚过元石滩,宿劳桥。
乙未,长道及永和相识皆来迎,同至吉水县少泊。
知县左奉议郎杨獬、太和主簿右迪功郎王正之监酒税陈承节邦杰、尉祝迪功邦基、万安主簿朱从政霖、新郢州长寿尉马之任、赵监庙善绎、承信郎彭思元并相候。
午后与长道、陈立夫小酌。
乘风解舟,晚泊梅林渡
丙申,早乘风至霁虹亭,守倅及郡官来迓,弟、侄、甥自永和来。
邸报:十一月四日行朝大雷电以雨,五日降诏责大臣。
九日宣麻,左相叶颙右相魏杞并以本官宫观陈俊卿参政刘珙同知
丁酉,雨,赴州会。
戊戌,腊,大雪
巳后至永和,归家饭讫,胡邦衡相候。
招季怀,以小舟置酒,同至值报谒。
二鼓,复饮三杯。
欲顺流归,以月黑而止。
己亥,早还舟中,具饭留长道七兄及乡人孙次山司法甫、蔡伯高兴伯
庚子,同老妻□至寺居,以经水柱朽,稍葺之。
辛丑,阴雨不已,七兄来舟中小酌。
连日遣数处投书,人颇劳。
壬寅,奠长冈。
赵从政彦侁自城中来,留饮。
癸卯,前宁都周通直绘、朱浒、朱岑兄弟并相候。
甲辰,马伯达相候,清之子也。
两日方晴霁,晚复雨。
乙巳午后迁入旧寓。
丙午,家集。
遣漕舟还豫章
戊申,早至长冈赴长道会。
晚雨寒,天气殊靳晴。
己酉,早留武次韦饭。
晚待陈平叔
庚戌,早令照老待隆庆达老,又待本觉僧本崇及青原行者祖稔。
崇将守罔极庵,稔干庄也。
晚饯七兄。
辛亥,早至江头送七兄及嫂如衡阳
具饭待长道及孙大同司户
壬子立春,举杯应节。
癸丑,晴,崇上人过罔极庵。
甲寅,早留德源饭。
午后小儿医范世事来,亦饭之。
乙卯(佚。)
丙辰,早微雪,旋霁。
长道饭,赵从义适至,同之。
午后头痛甚,以昨夜久坐感寒也。
丁巳(佚。)
戊午乐顺之自青原来,因招长道共饮。
武义十一月十六日书,闻未得代。
己未(佚。)
庚申,季怀以小诗送六出一枝。
自归今日方到西庵已烂缦。
辛酉,闻大兄为婺守劾不督财赋,恐得祠。
壬戌昆山徐兴至,闻外舅以十月二十六日葬。
癸亥黄昏雨霰,享外氏(《杂著述》卷七。)
基:右引作「暮」,属下读,当是。
汉昭帝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栾城后集》卷八、《皇朝文鉴》卷九九、《历代名贤确论》卷四五、《四续古文奇赏》卷一二、《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一八六、《经济类编》卷八四、《古文渊鉴》卷五一、《古今图书集成》皇极典卷一六五
周成王以管蔡之言疑周公,及遭风雷之变,发金縢之书,而后释然,知其非也。
汉昭帝燕王之谮,霍光惧不敢入。
帝召见,谓之曰:「燕王言将军都郎,道上称跸,又擅调益幕府校尉
二事属尔,燕王何自知之?
将军欲为非,不待校尉」。
左右闻者皆伏其明,由是获安,而燕王上官皆败。
故议者以为昭帝之贤过于成王
成王享国四十馀年,治致刑措,及其将崩,命召公、毕公相康王,临死生之变,其言琅然不乱。
昭帝享国十三年,年甫及冠,功未见于天下,其不及成王者亦远矣。
夭寿虽出于天,然人事常参焉。
故吾以为成王之寿考,周公之功也;
昭帝之短折,霍光之过也。
晋平公有蛊疾,医和视之曰:「是谓近女室,疾如蛊,非鬼非食,惑以丧志。
良臣将死,天命不祐」。
「国之大臣,荣其宠禄,任其大节,有菑祸兴而无改焉,必受其咎」。
以此讥赵孟赵孟受之不辞。
霍光何逃焉?
成王之幼也,周公为师,召公为保,左右前后皆贤臣也。
虽以中人之资,而起居饮食,日与之接,逮其壮且老也,志气定矣,其能安富贵、易生死,盖无足怪者。
昭帝所亲信惟一霍光虽忠信笃实,而不学无术,其所与共国事者惟一张安世,所与断几事者惟一田延年
士之经术、识义理者,不识也。
其后虽闻久阴不雨之言而贵夏侯胜,感蒯瞆之事而贤隽不疑,然终亦不任也。
使昭帝居深宫,近嬖倖,虽天资明断,而无以养之,朝夕害之者众矣,而安能及远乎?
人主不幸,未尝更事而履大位,当得笃学深识之士日与之居,示之以邪正,晓之以是非,观之以治乱。
使之久而安之,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然后听其自用而无害。
此大臣之职也。
不然,小人先之,悦之以声色犬马,纵之以驰骋田猎,侈之以宫室器服,志气已乱,然后入之以谗说,变乱是非,移易白黑,纷然无所不至。
小足以害其身,而大足以乱天下。
大臣虽欲有言,不可及矣。
《语》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
故人必知道而后知爱身,知爱身而后知爱人,知爱人而后知保天下。
故吾论三宗享国长久,皆学道之力。
汉昭帝,惜其有过人之明,而莫能导之以学,故重论之,以为此霍光之过也。
苻坚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二、《栾城后集》卷一○、《历代名贤确论》卷六二、《文编》卷二九
苻坚、王猛,君臣相得,以成伯功,虽齐桓、管仲不能过也。
猛之将死也,问以后事。
猛曰:「晋虽僻处吴越,然正朔相承。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臣没之后,愿勿以晋为图。
鲜卑、羌虏,我之仇雠,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宁社稷」。
言终而死。
不能用,卒大举伐晋,败于淝上。
归未及国,而慕容垂叛之。
既反国,而姚苌叛之。
地分身死,终毙于二人之手。
故后世皆多猛之贤,而咎坚之不明。
吾尝论之,虽有伯者之略,而怀无厌之心,以天下不一为深耻。
虽灭燕,定蜀,并秦凉,下西域,而其贪未已,兵革岁克而不知惧也。
晋虽微弱,谢安、桓冲为之将相,君臣相安,民未患晋。
而欲以力取之,稽之天道,论之人情,虽内无、苌之衅,而坚之败必不免矣。
以夷狄之馀,而有帝王之度,其灭慕容、姚苌也,收二姓之子弟,录其才能而官使之,布满中外。
凡其旧臣无不疑者。
若以世俗言之,则以渐除之,如猛之计得矣。
若以帝王之事言之,则坚之意未必过也。
《大雅》之称文王曰:「殷之孙子,其丽不亿。
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
殷士肤敏,祼将于京。
厥作祼将,常服黼冔」。
文王用人,其广如此,而何尤焉?
德虽不若文王,而窃慕焉,顾其所以处之何如耳。
文、武既没,周公、成王之际,殷之遗孽犹与管、蔡间周之隙,曰:「予复反鄙我周邦」。
周公既克殷,改封微子于宋,而迁其顽民洛邑
保釐东郊,作《多士》而抚宁之,所以虑其变者至矣。
至君陈、毕公,皆迭居成周,而董帅之。
康王之命毕公曰:「周公毖殷顽民,迁于洛邑,密迩王室,式化厥训。
既历三纪,世变风移。
四方无虞,予一人以宁」。
然犹曰:「邦之安危,惟兹殷士」。
由此观之,文王之用殷人,岂茍然而已哉?
畜养豺虎于其腹心,而贪功务胜,不顾其后,宜其毙于、苌也哉!
使坚信猛之策,南结邻好,戢兵保境,与民休息,虽有、苌百人,安能动之?
文王虽未可觊,然亦非王猛之所及矣!
淮南节度使尚书左仆射崔公颂德碑铭 唐 · 李华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八
昔在召公。相武王除害去虐。敷命帝庭。周公佐成王卜洛定宅。登颂清庙。奉康王会朝丰宫。克致太平。惟崔公相元宗保宁圣德。镇安天下。辅肃宗扫除凶秽。享太平。(一作天命)事今上振宣明威。抚绥淮海。惟申伯翊宣王登南邦。兴周室。小白率诸侯征翼奉王室。与崔公叶德同勋。皆姜姓也。夫议盛德。谕大功。大贤。举其殊伦。卓然昭明。不书其细。大体也。故诗陈方叔之烈曰。方叔元老。克壮其猷。又美韩侯之封曰。有倬其道。韩侯受命。今述崔公。亦不名不备官。古之制也。后魏尚书亮。八代至公。海内首族。人伦德范。公少负文学重名。具兼宏略。扬于王庭。甲科入仕。历京兆仓曹参军。再迁司勋员外郎。丁太夫人忧。以毁闻。终丧。拜刑部员外郎侍御史。知剑南节度留后事。逆臣起幽陵。陷潼关。至尊哀兆人。思古公避狄之义。于是帝车西南。依我心膂。拜中书侍郎平章事剑南节度采访使。元宗克让圣子。家为唐虞。公出纳王命。至于朔方。弼谐二圣。孝慈光明。自西自东。殄歼元恶。天讨之师。岌如山行。寇若霜稿。鼓燎无馀。帝曰尔圆。实叶朕志。官中书令。拜赵国公。公拜稽首。臣敢上冒。以负天明命。帝遂其高。俾作少师。师训东宫。兼长邦宪。居守洛京。乃傅济王。又典汾州。王德日宣。汾州阜安。乃统江淮。主三军。督万人。加工部尚书。时征镇之司。恃勋奸令。公独露奏。慝用辍兴。转吏部淮南既清。军有馀逸。夷难江南。万里康哉。六岁在镇。心驰王幄。恋慕之极。至于涕洟。献章请朝。帝恩降允。公不俟驾。建旆将驰。耆耋泣诉。吏人遮道。指日诣阙乞留者三百馀人。公申谕而行。至于京师。天子大悦曰。赵国公先帝元臣。常为朕师。自我不见。于今六年。有司如朕意待之。加尚书左仆射。遂淮南之请。所部八州人。舞手蹈足。秘书省少监庐州刺史长乐贾深。有文有武。忠于王室。推心驭下。嘉绩升闻。戴公仁明。思扬盛德。合肥彭城刘商。先后之族。临人惠和。一州之老幼咸曰。我州我邑。敷王德泽。崔公封内。我是以安其仁。不铭其德。不可谓贤。华尝忝公游。咨以为颂。夫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公入掌三公之政。出践诸侯之长。昔郑武公为卿士。诗人赋缁衣鲁僖公为周贤侯。史克颂坰野。敢附前烈。以书公不朽。故褒大臣则王室尊。崇美政则王命行。不唯颂公。尊天王也。今载公朝觐之礼以宏大之。其文曰。
思崔公出镇之崇。
克孝克忠。
宣帝之武
恢帝之功。
自蜀自朔。
至于秦宫。
出纳大命。
决事于中。
思崔公烈烈郁郁。
以邕以肃。
乃统淮服。
洎江之隩。
阗阗长毂。
霞旆霜镞。
蠢尔凶毒。
罔不颠覆。
思崔公三世元臣。
德绥生人。
乃朝于王。
王顾殊伦。
且曰东南。
饮化如春。
为朕腹心。
宁其咏吟。
思崔公入觐于王。
銮声央央。
佩玉以锵。
秉圭奉璋。
公复于扬。
四牡其骧。
公慕彤庭。
涕濡于裳。
思崔公庐江州邑
孰不垂泣。
我公之还。
阳和起蛰。
乃求乐石。
乐石爰立。
刊之颂之。
介福攸集。
州人斯及。
质文论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七
天地之道易简。
易则易知。
简则易从。
先王质文相变。
以济天下。
易知易从。
莫尚乎质。
质弊则佐之以文。
文弊则复之以质。
不待其极而变之。
故上无暴。
下无从乱。
记曰。
国奢则示之以俭。
国俭则示之以礼。
礼谓易知易从之礼。
非酬酢裼袭之烦也。
俭谓易知易从之俭。
非茅茨土簋之陋也。
盖达其诚信。
安其君亲而已。
质则俭。
俭则固。
固则愚。
其行也丰肥
天下愚极则无恩。
文则奢。
奢则不逊。
不逊则诈。
其行也痼瘠。
天下诈极则贼乱
故曰不待其极而变之。
固而文之。
无害于训人。
不逊而质之。
艰难于成俗。
若不化而过。
则愚之病。
浅于诈之病也。
无恩之病。
缓于贼乱之极也。
故曰莫尚乎奢也。
奢而后化之。
求固而不获也。
利害迟速。
不其昭昭欤。
前王之礼世滋。
百家之言世益。
欲人专一而不为诈。
难乎哉。
吉凶之仪。
刑赏之级繁矣。
使生人无适从。
巧者弄而饰之。
拙者眩而失守。
诚伪无由明。
天下浸为陂池。
荡为洪流。
神禹复生。
谁能救之。
夫君人者。
修德以治天下。
不在智。
不在功。
必也质而有制。
制而不烦而已。
太康启子禹孙。
当斯时。
尧舜遗人。
亲受之赐。
国为羿夺。
内则夏之六卿
外则夏之四岳。
而羿浞愚弄斗争。
内外默然。
一以听命。
少康艰难而后复。
由是观之。
则圣有谟训何补哉。
汉高除秦项烦苛。
至孝文元默仁俭
断狱几措。
武帝修三代之法。
而天下荒耗。
则文不如质明矣。
汉氏虽历产禄吴楚之乱。
而宗室异姓。
同力合心。
一举而安。
且汉德结于人心。
不如夏家。
诸吕吴楚之强。
倍于羿浞。
安汉至易。
而复夏至难。
何也。
德最深。
周公大圣。
亲则管蔡为乱。
远则徐奄并兴。
四夷多难。
复子明辟。
兼虞夏商之典礼。
后王之法备矣。
太平之阶厚矣。
成王季年而后理。
康王垂拱。
囹圄虚空。
昭王南征不返。
因是陵夷。
则郁郁之盛何为哉。
法六官备职。
六宫备数。
四时盛祭。
车服盛饰。
至于下国。
方五十里。
卿大夫士之多。
军师之众。
大聘小聘。
朝觐会同。
地狭人寡。
不堪觐谒。
大何得不乱。
小何得不亡。
记云。
周之人强仁穷赏罚。
故曰殷周之道。
不胜其弊。
考前后而论之。
夏衰失于质而无制。
周弱失于制而过烦故也。
愚以为将求致理。
始于学习经史。
左氏国语尔雅荀孟等家。
辅佐五经者也。
及药石之方。
行于天下。
考试仕进者宜用之。
其馀百家之说。
谶纬之书。
存而不用。
至于丧制之缛。
祭礼之繁。
不可备举者以省之。
考求简易。
中于人心者以行之。
是可以淳风俗。
而不泥于坦明之路矣。
学者局于恒教因循。
而不敢差失毫。
古人之说。
岂或尽善。
数骨肉之罪而褒叔向
不忍闻之言而书昭伯
敬龟筴之信而陈偻句。
使不仁之人萌芽贼心。
而仁义之士闭目掩卷。
何如哉。
其或曲书常言。
无裨世教。
不习可也。
则烦溃日亡。
而易简日用矣。
海内之广。
兆民之多。
无聊于烦。
弥世旷久。
今以简质易烦文而便之。
则晨命而夕周。
踰年而化成。
蹈五常。
享五福。
理必然也。
孔子言以约失之者鲜矣。
与其不逊也宁固。
传曰以欲从人则可。
记曰大乐必易。
大礼必简
颜子曰无施劳。
经义可据也。
如是为政者。
得无以为惑乎。
唐故(一作右)金吾卫将军河南阎公墓志铭766年 唐 · 独孤及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九十二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公讳用之。
远祖曰文。
周昭王瑕之后也。
生而手有文曰阎。
康王奇之。
命封阎城。
文四十五代孙满。
仕后魏太祖
为诸曹大夫
马邑河南
其裔孙庆。
在隋为少司空
庆生毗。
毗生立本立德。
唐永徽中
立本为中书令
立德为工部尚书
立德生元邃
司空尚书之馀裕也。
官至泽州刺史
邃生巨源
常宰射洪
有仁政。
射洪人咏歌之。
射洪第二子也。
温毅逊直。
廉恪宽信。
读论语老子周易。
被服其教。
初仕彭州参军
常摄督邮
一日纠案本州𠌤谬不法数十事。
太守徐知人以为材。
后有诏择舍人
以公魁伟爽悟有酝藉。
乃登其选。
会戎侵我。
天子方爱人息战。
将以辞让屈之。
诏公使西域
以王命谕祸福。
戎人顿首请罪。
介马不汗。
戈鋋不用。
而虏军却。
右卫郎将
引驾仗。
金吾将军李质上殿不解佩刀。
公呵下殿陛。
请按以法。
左右皆震悚。
自是环卫加肃。
先是有司以三卫执扇登殿引跸。
公奏曰。
三卫皆趫悍有材力。
不当升阶陛迩御座。
请以宦者代。
上曰可。
遂为故事。
天宝二年
册拜公长女为王子义王玭妃。
加公左骁卫将军
荣王傅
元宗惩诸侯王之国任事。
率多骄蹇不奉法度。
而人受其害。
故开元之后。
皇子皇孙封建之命。
未尝离阿保之手。
悉无出宫閤任卿大夫者。
公以为王居深宫。
则傅相职废。
上疏陈古义。
诸王申辅导之礼。
议虽废格。
上以为忠。
公已白首。
位为将军诸侯傅。
太夫人尚无恙。
以银印赤绂侍朝夕膳。
色难无违。
时人荣之。
太夫人捐馆舍。
礼五十不毁。
公泣血死孝。
既免丧。
天子复目以端士。
俾傅寿王。
朝散大夫
上幸温泉。
经时未还宫。
京师人望属车。
咸怀怨思。
公献四言诗十二章讽谏。
优诏褒叹。
后迁左金吾将军
天宝十五载
二京覆没
公为虏所获。
明年
戎师奔。
然后以初服归。
至德二年十二月
终于京师
春秋五十九。
夫人雍州司仓参军博陵慎言之女。
专静冲懿。
慈惠而明。
用德礼以佐君子。
有古风烈。
亦天钟其仁。
不远其算。
年若干。
月日。
殁于私第。
殁六载而公薨。
俱权窆少陵原。
有四子。
宁寀宰宣
以家之不造。
世故之无宁岁也。
衔恤茹血。
不克丧事者九载。
广德中
寀以监察御史高陵令
明年辞职。
始卜葬于故原吉。
岁在丙午十一月日。
迁兆合祔焉。
呜呼。
惟音形事业。
悉如化往。
独陈迹与邱墓存焉。
非金石则无以示久远。
故表而铭之。
孝子之志也。
其词云。
郁金吾
洵美且温。
事君之忠。
资于爱亲。
以德资身。
其祉宜繁。
彼美辅佐。
仪刑闺门。
礼乐是悦。
孝慈是敦。
百岁之后。
合德九原。
独以令轨
垂诸后昆。
范纯仁右仆射元祐八年七月一日 北宋 · 范祖禹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一六、《范太史集》卷二九、《宋大诏令集》卷五八、《宋宰辅编年录》卷一○
朕嗣宅丕后,若昔大猷,劳于求贤,职在论相。
眷言旧德,还涖宰司,乃颁命书,播告在位。
观文殿大学士太中大夫高平郡开国公范纯仁,秉心直谅,履道坦夷。
宽闳出于天资,忠义本于家学。
始终一节,出入四朝。
解钧衡,久临藩屏。
介圭修觐,喜见仪刑;
公衮言归,益隆体貌。
是用延登右弼,仰应中台,宠进文阶,增陪井赋。
于戏!
高宗恭默思道,得傅说以代言;
康王垂拱仰成,有毕公之正色。
惟贤能俊杰尽其用,则阴阳寒暑得其和。
外镇四夷,内附百姓,非至公不能成庶务,非一德无以底丕平。
其殚乃心,无替朕命。
可特授通议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加食邑实封。
谢授守太师致仕表 北宋 · 范祖禹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二七、《范太史集》卷一二
再加两镇,五拜三公,为臣有终,举世莫比。
虽获辞于将钺,犹祗宠于帝师
受命以还,抚躬无措。
伏念臣早尘显仕,徒罄朴忠。
乏经世之远谋,属代天之重任。
仁祖恭默守道,垂拱责成,委秉洪钧,再登上宰
英皇纂嗣,圣政始初,召自外藩,入长衡弼。
陛下大明出震,盛德承祧,协同神人,翊载日月。
极三朝之荣遇,冠群后之迩联。
及兹休退之辰,重被褒嘉之典。
惟是父师之位,首乎天秩之崇,官惟其人,君岂虚授。
唐虞之际,一二蔑闻;
夏商之间,阙遗靡记。
周则公旦继乎吕望,《毕命》出于康王
汉唐以来,职位多阙,虽或器名之假,匪由勋德而居。
国朝唯赵普以佐命元臣,太宗特优礼旧相,其后久虚此职,垂及百年。
夫何老臣,乃忝异数?
此盖伏遇皇帝陛下至仁勤施,洪造曲成,总揽英髦,不遗耇老。
委容辉于蔀室,哀尽力于壮途。
特全始终,俾遂休佚。
极臣邻之位号,隆体貌之宠光。
击壤而歌,将优游于卒岁;
循墙而走,唯俯偻以益恭。
虽居畎亩之中,誓答乾坤之施。
问六经疑 南宋 · 魏了翁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一、《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一○二
汉儒六经之学以辩说胜,而是否不与焉。
瑕丘江公受《谷梁》,董仲舒受《公羊》,二人同时辩论,仲舒辩而江公讷,故《公羊》胜。
严彭祖受《公羊》,刘向、萧望之受《谷梁》,二人同时辩论,刘向辩而彭祖讷,故《谷梁》胜。
至于解颐而说《诗》,折角而论《易》,传古《礼》十七篇而言《礼》,增师法百万言而谈《书》,汉儒六经之学陋矣。
今者执事大人以诸经之疑,不鄙夷后学而教督之,愚不敢效汉儒以虚辞胜,请为执事质其是否者。
且《书》之不记宣王,亦犹《诗》之不录康王也;
《诗》之不录桓、文,亦犹《春秋》之不录管仲也,《黍离》降于《国风》,圣人所以叹王室之卑;
七月》列于《国风》,圣人所以示列国之正。
晋用天子礼乐,则鲁之有《颂》,夫何疑?
二《雅》有正变,则《小雅》多文王,《大雅》多幽、厉,夫何怪?
《诗》、《书》之义,大略可睹矣。
三《易》所以明三代正朔之殊,上下经所以言天道人事之异,义理象数则学者之自异也,刚柔往来则卦之涉于变者也。
以至《春秋》为尊王而作,以臣召君,《春秋》犹为晋侯讳,况射王中肩之事,《春秋》尚忍言之哉!
楚为中国患,始而称荆;
吴为中国援,则进而称爵。
一字之华衮斧钺,《春秋》之法具在。
《易》、《春秋》之义,大略可睹。
四经之疑既略陈其槩矣,若夫执事所谓学经之失,则请终言之,以为经生之戒。
诵「麦青」之诗以发冢,《大诰》之书以文奸,咏骊驹之歌则病《曲礼》矣,假瑶爵之赞则误《周官》矣。
神祖品题,《易》贼也;
遂事启边衅,《春秋》蠹也。
黄太史之诗曰:「自古非一秦,六籍盖多难」。
愚愤此久矣,愿从执事印之。
内侍省内侍焦希望神道碑 唐 · 吴通微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八十一
春秋以立功于时。
谓之不朽。
释氏以不住于相。
至乎无生。
善时者勋业存。
离相者往来一。
以是居世。
其至人之蕴耶。
维夫事上以忠。
修身以道。
竭节于盛明之代。
遗情于宠禄之间。
通乎大观。
与物终始。
建先脩之所。
为顺理之期。
光昭前闻。
有若左神威军中护军柱国焦公
公名希望
字希望
旧史称周武王殷纣
封神农之后于焦。
武王康王
生子曰文。
手中有画如焦字之数
又以封焉。
爰初启土。
实居陕服
众国入于焦。
因从平阳
遂命为氏。
其间允文允武。
或哲或谋。
代不乏贤。
可得而略。
厥后或以官族寓籍于京兆府泾阳
公之系绪。
今县人也。
曾祖讳跃。
太宗拨乱。
常从征辽。
绛州凤庭府果毅都尉
祖讳法满
克践儒行。
累迁至朝散大夫绛州司马
皇考讳孝憬。
佩服仁义。
不交世禄。
积德之庆。
钟美于公。
公嶷灵纯粹。
秉志刚实。
耿介不偫。
风标自远。
清襟朗察。
万象无所隐其情。
见性圆明。
众辨不得碍其正。
以言则穷其奥。
得圣人之心。
以行则用其中。
合君子之度。
年及弱冠。
选侍彤闱。
贞松之姿。
既呈于径寸。
层台之峻。
亦资于覆篑。
内府局同正丞。
陕府元从授承务郎
敬恭朝夕。
恪守官次。
忠信以奉上之道。
礼义以周身之防。
庄而能和。
敏而有勇。
故可以恭武
可以佐文。
方圆适器。
无入而不自得。
今皇帝之在春宫。
每加信任。
洎正宸极。
爰奖贞纯。
于是朱绂斯皇。
银章有耀。
公夙荷荣渥。
茂兹宠光。
便繁左右。
密勿轩陛。
事君不二志。
守职惟一心。
口无择言。
身无悔行。
见义能勇。
尽力忘劳。
其卫主也。
有匪躬之节。
銮舆既复。
上懿其诚。
给事同正
赐金印紫绶。
益见亲重。
乃命监射生军事。
贞元五年诏以射生军为神威军。
内侍省同正谒者监。
上柱国
馀如故。
公训整戎务。
练达武经。
举杰隽。
𢡟勋实。
赡材用。
协师徒。
我车既坚。
我马斯服。
至若郊庙之事。
文卫之仪。
材官彍骑。
林植鳞次。
若离若合者。
固足以耀皇威而振国容矣。
十三年制加中护军
累迁内侍省内侍同正内常侍
委愈重。
执心愈恭。
守直无隐。
尽忠在公。
理军如家。
正身率下。
上所甚信。
咸感悦之。
爰广旧军。
肇建新宇。
叶比众志。
允成厥列。
布之以署。
爰峻壁周。
讲艺有馆。
公食有堂。
既庶既繁兮乐且康。
为轮为奂兮耀华章。
回六龙之日驭。
降万乘之天光。
以永代垂则。
宣力四方者也。
至乃公离诸见。
性符道源。
以明诚宏大觉之因。
以清净修有为之事。
动静无阂。
喧寂一如。
不牵外缘。
不滞禅想。
以之(疑)贞固干时。
仁者悦其
义者服其义。
尝事上则忠信。
行已以莅职(疑)
谓无上法宝。
诸佛之心。
自达磨东来。
实为教祖。
公了见真性。
元契度门。
乃于军中建立精舍。
上以奉国
下以利人。
皇上御大明以烛幽。
发慧日以垂照。
广一乘之妙旨。
辅万物之自然。
及公上奏。
乃赐额曰贞元达磨传法之院。
表正知也。
每从容而叹曰。
性无生灭。
物有始终。
本乎天者为昭明。
亲乎地者为委顺。
是以遗生死。
外形骸。
冬夜之诗。
归于其室。
备岁时之制。
允叶前经。
信所谓知命不忧。
达生之情者矣。
乃建先脩塔于泾阳之县东南焦刘渡之西。
公之故夫人李氏。
浮图城中。
龟谋协从。
雁影连属。
支提郁起。
像法恒存。
吾将老焉。
可以无累。
经言诸相常寂。
公之志欤。
嗣子朝荣等。
克禀趋庭之训。
无亏立身之道。
以是有后。
人咸曰休哉。
惟公之内诚。
既率乎天至。
之元达。
载光乎法器。
宜乎承睿眷。
协师贞。
纪嘉绩。
茂休声。
保黄中之元吉。
畅尘外之高情。
既得瑕邱之地。
先开张禹之茔。
仁之报兮寿未极。
槚可材兮躬所植。
表全美于贞珉。
俾后生而作则。
铭曰。
万物芸芸。
孰见其真。
修身践言。
实惟哲人。
猗欤护军
与道为邻。
率性居正。
资忠事君。
澄心止水。
励节贞筠
行有枝叶。
道无缁磷。
其动以直。
克广厥勋。
及新营宇。
载肃钩陈。
众服其诚。
上嘉其勤。
朝章允集。
睿眷逾殷。
处贵尚谦。
秉志惟纯。
清虚应物。
恬旷怡神。
法本无生。
有非吾身。
静观其复。
视丧犹尘。
委顺于何。
泾川之津。
雁塔先启。
区中了人。
爰植爰修。
以躬以亲。
洪流不竭。
法寿长
表石垂芳。
千年日新。
枢密参知政事权公墓志铭1188年4月 南宋 · 杨万里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六八、《诚斋集》卷一二四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淳熙十五年四月,予上章得补外,同郡今监察御史曾公三复饯送于西湖之上,监六部门权侯安节偕来。
曾公坐定,忽跽而请曰:「权侯将有请焉,愿为其祖枢密公追碣其竁」。
予曰:「诺」。
后五年予归自金陵,过清江,其太守郊迎,乃权侯也。
前请倥偬,予忘之矣,而侯独不忘,再请庚前诺,予其可辞?
公讳邦彦字朝美河间人
曾祖显,祖庆,俱赠正奉大夫
父经,赠光禄大夫,儒学三世,而光禄公为时名儒,号无相居士
公自儿时,嶷如成人,七岁闻讲毛公《诗》,退即能为家人说大义。
自是力学,至忘寝食寒暑。
十三入郡学,头角崭然。
张廷坚光禄公游,见公奇之曰:「真名家驹,一日千里」。
试入太学崇宁四年上舍及第,释褐授从事郎、青州教授
历睦亲西宅宗子学正提举河东学事,除太学博士
徽宗幸学,设幄堂上,延见诸生,命公讲《下武》诗,音畅理明,天颜喜甚,恩锡有差。
朝请郎,改辟廱国子司业
宣和初,迁左司员外郎
徽宗有意用公,而公与宰相王黼异议,尝欲官饔人子,衣之品服,公言:「孔子惜一繁缨,今以命服服奴人乎」?
衔之,故恨之。
使辽,虏酋面授国书,责公双跪,公曰:「非南朝礼也,行人不敢承命」。
虏酋大怒,竟莫夺。
公之在辽也,审知女真强盛,目睹官军骄惰,归言于上,请檄两河缮甲兵,固吾圉,益厚北朝之好,无令边臣生事败盟,不然必有唇亡齿寒之患。
言帅臣沈积中詹度不咸,当黜。
不报。
寻除集英殿修撰易州
女真果犯京师
钦宗受禅,公复为左司
靖康元年十月,改宗正少卿,除直徽猷阁冀州
辞行,钦宗勉之曰:「兵起北方,士大夫悉求南,卿独请北,真能体国」。
公道逢士夫自大名归者,语公虏且再入,毋往。
公曰:「吾得死所矣」。
命驾亟行。
高宗皇帝康王大元帅,起两河兵入卫王室,以公为计议官
公将冀兵与宗泽兵皆师于澶渊,与泽兵于丁未三月自济径趋古刀马河拒贼,列砦数十,去京不远,虏骑充斥,诸路兵约同进者,皆不应。
曰:「是以肉食虎耳」。
乃师于曹之南岸。
及二圣北狩,上檄诸路兵追袭,公与泽兵复之卫之滑,贼已渡河。
公与同表劝进,及蚤正位号以系民望者五。
上即位,公与同往大名募义兵,上亟召公行在所
公乃回军,自京师赴都,道除公帅荆南襄阳
既抵行在所元帅事入奏。
公未见间,除天章阁待制,改知东平
公言于上曰:「愿陛下无轻弃南京,臣当死守东平」。
一日三被诏,督之官,建炎元年六月也。
河北尽陷,京东州县半降贼,公以疲卒孤垒抗强虏几及二年。
兀术合众二十馀万围城,粮尽而救不至,人至易子而食。
然公以忠义激士,犹摧锋陷坚。
虏患之,为书射城中云:「趣降即富贵,何自苦为」?
公骂曰:「逆虏!
吾受国厚恩,死无恨,岂忍臣异类」!
力屈城破,兵民争扶公出城,父母妻子皆陷贼,惟一男一女一侄走及公。
公自列请罪,上怜其忠,喜其至,诏曰:「斗谷于菟毁家以纾楚国之难,颜真卿委郡而为朝廷之归」。
遂原之。
三年,以朝散大夫宝文阁直学士江州
公日训兵旅,集舟积粟,以防虏寇。
请朝廷分兵守武昌襄阳,则表里之形成,贼不能窥我。
于是李成在泗,刘文叔在舒,韩世清在蕲,孔彦舟在汉,公以为此曹皆据江上,名曰听朝命,受国爵,急之则诈忠,缓之则诒患,皆腹心肘腋之疾,阴备之。
彦舟果欲来攻,知有备而退。
属公丁父忧解官,上惜其去,三命越绋,公固辞者七,不获命。
四年正月,以宝文阁学士建康七月淮南江浙荆湖路制置发运使
初,建康遭虏焚戮,城野一空。
公竭力安集,不数月,朝市小整,人以更生。
继总漕事,转输六路,夕受命,朝引道,走江东西,革媮懈,检欺隐,覈逋亡,责稽滞,水陆程辙馀五千里,财用凑集于行在所者亿万计。
有诏嘉叹。
绍兴元年,入为兵部尚书侍读
二年五月,除签书枢密院
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谓宜乘机者三:「祖宗德泽在人,人心未忘,王师一兴,诸路响应,一也。
内则淮海之虏骑悉往西北,以虚其南,外则林牙等浸大,患在腹心,以牵其北,二也。
近觇者报虏兵疲于浚河之役,而守淮之兵皆持挺之农夫,三也。
譬诸奕,争先而已,安可随应随解,不制人而制于人哉?
不然疆理淮堧以连下邳,藩屏荆汉以通上流,指顾陇蜀以建瓴东下之势,亦策之次也」。
朝廷用其次云。
复有中兴十议,其一谓宜以天下为,进图洪业,恢复土宇,勿偷安于东南。
其二谓驾御诸将宜威之以法,而限之以爵。
其三谓宜命讲读之臣于所论说之外,取累朝训典及三代、汉、唐中兴故事,日陈于前,以裨圣学。
其四谓宜监观伤善妨贤之谗,偷安茍合之佞,市恩立威之奸,怀谖罔上之欺,听其言察其事,则忠邪判矣。
其五谓爱民先爱其力,宽民先节其用。
又谓朘己俸以佐国用,当自宰执始。
又谓分阃而属大事,类非偏裨之所能为,必得贤大将然后可。
又谓制置一官宜可省也,盍令沿江州县各备其境,内而总之以连帅
上自荆鄂江池,下至采石京口,讲之有方,委之有人,防秋上策也。
又谓宗室中岂无杰然有人望,可以济艰难、赞密勿、留宿卫者,愿求其人置诸左右。
又谓人事尽则天悔祸,否则恐天未欲平治也,不可独归之数。
上尝语及《春秋》三《传》异同,公曰:「孔子作《春秋》,游夏且不能措一辞」。
上又曰:「至诚力行者,其善恶不可掩」。
公曰:「惟天下至诚为能化,不诚,未有能动者」。
上又曰:「尧舜以道治天下,不过无心」。
公曰:「尧舜之治道,其要在命九官,去四凶」。
公遂言曰:「愿陛下无忘在济时,无忘渡江时」。
未几,以签书枢密参知政事
数月,上欲大用公三年二月己丑以疡髀薨于位。
上震悼,亲临其丧。
正议大夫,禭以金帛,官为护丧,归葬于徽之婺源
官其家七人,女家三人。
公风骨奇伟,胸次恢廓。
学术才气过人数等,性至孝。
初,无相在郓卧病,公虽从戎,然沃盥必亲执,药物必亲尝,未尝解衣而寝。
及无相归汶上,道梗不通,公在九江,每北望长号之。
庐山饭僧,泣血祷佛,冀父子如初。
三月而赴告至,力乞终丧,七请不获。
公感上深知,每诵曰:「责难于君谓之忠吾君,不能谓之贼」。
婺源之东,山水奇变,筑室其上,自号且然居士
有古律诗二百八十首,杂著书启章奏百三篇。
其所述作初若寂然无营,忽挥翰如飞,文不加点,雅善草圣。
士大夫游其门者如周葵、楼炤、潘良贵、吕广问、梁扬祖,皆为世名臣。
配吕氏,先公卒汶上,封乐平郡夫人
继室李氏,封陇西郡夫人
子男一人,嗣衍。
女一人,嫁韩穰。
孙一人,即安节也,传家学,有祖风云。
铭曰:
太阳乡晨,宾以启明。
应龙将升,从以矞云。
巨宋再昌,天启高皇
文武权公,襄我烈光。
维时胡尘,塞平窿旻。
滓于厚坤,白昼为昏。
维皇勃兴,赫濯声灵。
手其青萍,叱开膻腥。
维公孤忠,杖策以从。
补天重光,扶日再中。
周甫申,如汉弇恂,如晋导荣,高勋昭明。
乃秉鸿枢,乃预政涂。
皇曰汝嘉,将遂相予。
总章斯皇,胡剥我梁?
巨川斯茫,胡燬我杭?
新安之原,是塴是窀。
佐命之元,过者式旃。
上应都大书 南宋 · 吴泳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四九、《鹤林集》卷三○
某闻之,昔者圣贤之论为政不曰才力,非以其人之英迈勇敢不足以办一世之事也。
盖事物之来,必有联络管摄之处,而应事接物之中,亦必有经纶主宰之妙。
使吾方寸之间湛然清虚,精一无二,则是心也,如火之炽,如泉之达,斯足以制万事而宰群物。
脱或不然,良知之苗裔方萌,物欲之攻取滋甚。
听其与物流转,而惰慢之气又从而乘之,则神明无所舍,而其弊有不可胜言者矣。
然则舍讲学何以澄治之哉?
尧、舜、禹,天下之大圣也。
以天下相传,天下之大事也。
然其授受之际,前后相诏,不过危、微、精、一四语。
《毕命》一书,康王之精神在焉,毕公之文献存焉,而其所以训迪殷士至亲至切者,亦不过曰:「虽收放心,闲之惟艰」。
逮至春秋,兹学之源流犹未泯也。
子产,列国之大夫也,当人欲横流之冲,而独能别识心体之正。
其言曰:「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
于是乎节宣其气,勿使兹心不爽而昏乱百度」。
此在孟子,即是夜气;
在周子,即是主静
程子,即是主敬
在谢子,即是常惺惺法;
延平李氏,即是洒落处;
建安朱氏,即是天机活泼。
虽发言之章指互有不同,而要其极,则皆欲收敛齐一,不迷失其本心,而使为事物之主也。
执事平日所得,其得诸此欤?
象山陆氏倡为即心是学,而婺之士曾无一人溯江以西,其风气盖已淳矣。
执事者,又自东莱而参之考亭者也。
学问之本末,行己之矩度,某固不能尽窥其秘。
而得诸朋友之所闻,盖知执事以中夜之气看道心,以平旦之气看人心,以性之静者为心之本体,以情之动者为心之感发,以如保赤子心诚求之为与人一,动静循环,体用该遍,执事之学,亦可谓讲之密矣。
某也少尝有志于此,而学力不强,静不足以君躁,敬不足以胜怠,伥伥然如大军游骑四出,远而无所归,岂期末路,执事移节西川,而某以留台末至之宾,实执见贤之贽。
苟惟随俗俯仰,以浮道阳相尊,而不求所谓审问聚辨之益,岂不罔乎为生哉?
此某所以宿戒豫斋,欲以心源之所得而参同于宗门也。
呜呼!
心,一也。
尧舜三代之所存者而存心,则其心活;
以春秋战国之所亡者而为心,则其心死。
日知其所亡,而夜无忘其所存,则心之本体昭昭具在,虽以此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可也。
不识执事以为何如?
幸诱而诲之。
讳辩810年11月 中唐 · 韩愈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五十八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
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
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
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
和而唱之。同然一辞
皇甫湜曰。若不明白。
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
释之者曰。谓若言徵不称在。
言在不称徵是也。律曰。
不讳嫌名。释之者曰。
谓若禹与雨。邱与蓲之类是也。
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
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
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
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
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
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
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皙。
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
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
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
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
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为野鸡。
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
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者宫妾。
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
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
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
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
为可耶。为不可耶。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
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
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
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
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
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耶。